出海,不再只有美国这一个选择。
在国内创新药市场内卷,出海欧美难度升级的情况下,越来越多的国内药企盯上了东南亚。那么,包括东南亚在内的新兴市场究竟有没有机会?以阿斯利康在新兴市场的探索结果来看,答案是肯定的。
在2012到2022年十年时间里,阿斯利康在新兴市场的收入翻了一番,从57.5亿美元提高到了115.34亿美元。
这样的收入增长固然让人心动,但我们也不能忽略,新兴市场的布局难度之大。
事实上,在十几年前,不少跨国大药企都曾将新兴市场视为业绩增长的应许之地,但最终像阿斯利康这样的成功者只是少数,无功而返才是更多大药企的常态。以至于,如今不少大药企的年报中,已经不会再单独提及新兴市场。
无论是谁,都要找对路子,才能在新兴市场闷声发财。核心在于,新兴市场与成熟市场之间存在明显“时差”。
根据阿斯利康财报不难发现,当下新兴市场卖的最好的药物,是成熟市场已经“过气”的品类;而成熟市场大火的肿瘤药物,在新兴市场的放量尚未开始。
这背后,是两个市场疾病谱和支付能力的底层差异。
鉴于这样的差异,国内药企在新兴市场的药物研发、布局逻辑,并不能简单对过去的经验生搬硬套。找到适合自己的出海路线,因势利导、因地制宜,是当下瞄准新兴市场的药企应该掌握的技能。